从古老风帆到技术出海:海上丝路精神引领蓝色经济新跨越
浩瀚的海洋,既是人类文明的源头,也是未来发展的舞台。两千年前,古老的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上,中国商船载着丝绸、瓷器和茶叶,冒着风浪,架起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;两千年后的今天,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下,中国海洋技术以全新姿态扬帆出海,不再仅凭风帆与罗盘,而是以尖端科技为帆,以开放合作为桨,推动“中国智慧”的“蓝色方案”驶向世界。
当我们的目光投向浩瀚的蓝色疆域,历史的涛声仿佛仍在耳畔回响。六百多年前,大明王朝的航海家郑和率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远洋船队,七次下西洋,足迹遍及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。这不仅是一场场波澜壮阔的远航,更是古代海上贸易网络的恢弘实践。郑和的宝船上,装载着丝绸、瓷器等大宗贸易商品,其先进的造船技术(水密隔舱)、精密的航海术(过洋牵星)以及系统化的海洋管理经验,为远洋贸易的繁荣提供了坚实保障。他们疏通关键航道、调解贸易纷争、设立贸易站点,不仅传递了善意,更编织起一张覆盖区域的海洋经济纽带,促进了沿线港口繁荣与物资流通,书写了古代“海上丝绸之路”以商贸互通驱动区域繁荣的辉煌篇章。而那份“和平合作、开放包容、互学互鉴、互利共赢”的核心精神,正是古代海洋经济合作成功的基石,在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。
斗转星移,沧海桑田。历史的航标指向了新的时代坐标。2013年,中国提出共建“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重大倡议,即“一带一路”倡议。这并非对古老商道的简单复刻,而是在全球化新阶段,对“丝路精神”的创造性升华,其核心目标之一便是打造深度融合的区域海洋经济共同体,实现共同繁荣。
作为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关键海上支撑,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的核心使命,正是通过“五通”框架,系统性推动区域海洋经济合作与发展。
政策沟通:协调各国海洋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政策,为蓝色经济合作扫除障碍、明确方向;
设施联通:共建现代化港口、高效航道及智慧海上物流网络,打造支撑海洋贸易与产业联动的经济大动脉;
贸易畅通:着力降低海洋经济领域的贸易与投资壁垒,拓展蓝色产业合作新空间与新市场;
资金融通:引导金融资源精准投向关键海洋经济项目,为蓝色产业发展提供血液支撑;
民心相通:深化海洋科技、教育、文化、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,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。
海洋作为全球贸易的主通道、资源的富集地与生态的守护者,其经济价值在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。古老的“海丝”精神正焕发新生,成为推动区域海洋经济互联互通与协同发展的强大动力。在“五通”协同作用下,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已结出丰硕成果。中国与沿线国家在设施联通、海洋工程、智能养殖、深海勘探与生态监测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关键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与经验共享,显著提升了沿线国家的海洋经济发展能力、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和民生福祉,有力推动了区域海洋经济的共同繁荣。